按照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標準,中國已成為高自殺率國家。在中國,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,200萬人自殺未遂。精神抑郁是導致自殺的最主要原因。在生存壓力日益增大的時代,由失敗而導致焦慮、抑郁,以至絕望,甚至自殺的情況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十分普遍。
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歷來崇尚奮斗、鼓勵拼搏,“勇者不懼”、“匹夫不可奪志”、“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”等思想,都體現(xiàn)出了一種為了實現(xiàn)目標和理想不惜慷慨赴死的精神,這是數(shù)千年以來中華民族所一貫彰揚的美好品德。
也許和歷史積留的“狀元癮”太重有關,中國人在觀念里喜歡追求第一,追求卓越,不甘平凡落后,蔑視失敗者。人們很難將人生理想隨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而進行調整。因為宥于傳統(tǒng)的英雄主義,對人生的客觀局限性缺乏理性的認識,中國傳統(tǒng)的價值觀在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,往往不能從容地擺平心態(tài),而是表現(xiàn)為極端化的特點:勝者王侯敗者賊,得即高歌失即休……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使人無法坦然面對挫折和失敗。古往今來,很多人在遭遇失敗時慨嘆天道不公運途艱難,或作“歸去來兮”的田園化逃避,無法保持平衡的心態(tài)。
這種忌諱失敗的“失敗文化”與“失敗心理”,不但為今后人生更重大的失敗植下了根苗,而且會對人們的心智造成嚴重危害。
生命的歷程,從一定意義上說,是由一次又一次的“偶然”所操縱的,夢想的演繹沒有邊界,而客觀世界卻強硬而又多變,因而,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(jīng)歷,每個人都要或多或少地經(jīng)歷。競爭和拼搏當然是社會進步的動力,滿懷朝氣地參與社會競爭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,但是,但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那種“一條道上走到黑,誓把皇帝拉下馬”的做法則是偏執(zhí)的,這樣的人忽略了對自身的關懷和寬容,沒有意識到在競爭的同時也要學會審時度勢,保持健康的心理。
雖然中國也有“失敗乃成功之母”的古訓,但是,這樣的思想與追求成功的主流意識形態(tài)相比,畢竟過于弱小,而且,這句話的落腳點也還是在期盼著成功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最終獲得成功,有些人的人生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。
所以,在中國開展對失敗的研究,發(fā)展具有中國社會及公眾心理特點的“失敗學”,有著迫切而積極的意義。在各種競爭日益激烈的現(xiàn)代社會,以冷靜的心態(tài)正視失敗、討論失敗,進行專門的研究,并通過適當?shù)姆绞,給失敗者以更多的關懷和引導,教會人們如何正確地面對失敗,讓競爭的壓力不再郁結內心而是合理地釋放流散開去,最后讓“失敗學”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“知識”和“學問”,也是社會文明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研究發(fā)展“失敗學”,就是要從社會和心理的層面,教導人們客觀認識自我,樹立信心,提高人們的承受能力、心理適應能力和精神的自我康復能力。
此外,對于長久存在于公眾觀念中的程式化的價值觀需要進行必要的矯正,讓奮斗者在為了夢想而拼搏之前,能夠自覺地預先給自己以警示。生命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缺憾,當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無力改變的失敗時,不要去苛刻地自責,你要明白,在某些時候,“半途而廢”和“服輸”也是一種理性的人生選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