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在平谷區(qū)開始試點、并將要在西城、海淀等轄區(qū)試點的公費醫(yī)療改革,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,也收獲了很多贊辭。這個改革是要將將原本享受公費醫(yī)療的行政機關、事業(yè)單位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醫(yī)療保險范疇。
不過,從已有的社會關注來看,人們對于這項改革的關注,主要集中在經濟層面。因為,從公開的相關數據來看,公費醫(yī)療費用驚人,浪費驚人。這種由財政包干的公費醫(yī)療,是政府也是整個社會不能承受之重。把公費醫(yī)療轉變?yōu)榛踞t(yī)療保險范疇之后,財政無限包干的承擔方式將會轉變?yōu)橛韶斦、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方式,而且具有相應的報銷上限。
但是,僅僅從經濟價值的層面看待公費醫(yī)療的思維方式是不夠全面的,在我看來,它甚至不應該是最重要的。更為重要的是,公費醫(yī)療改革的社會層面的價值。換言之,公費醫(yī)療改革的社會價值大于經濟價值。之所以這么說的原因,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。
首先,公費醫(yī)療改革意味著消除一個社會群體的醫(yī)療特殊權利。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的一份報告顯示,在政府投入的醫(yī)療費用中,80%是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。這個數據表明,在所有納稅人繳納的稅收中,在醫(yī)療費用這一塊,只是主要服務了一個社會群體,而不是全部社會群體。而且,它所服務的不是最需要扶助的社會群體。眾所周知的是,能夠享受公費醫(yī)療的社會群體,在近些的社會分層調查中,各項數據都顯示其屬于中上階層,其支付能力遠遠高出其他大部分社會階層。
其次,公費醫(yī)療改革意味著減少了一個影響社會流動的負面因素。在社會學的視野中,社會流動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,用來表示各階層人員之間的身份轉換和升降狀態(tài)。舉例而言,一個從農村考上大學的畢業(yè)生,如果能夠進入黨政機關,表示其社會身份的徹底轉換。在社會學的意義上講,表示其從低階層社會群體進入到了高階層群體。這種流動的頻繁系數,可以表明整個社會的活躍程度。
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,中國社會階層的復雜程度已經大大發(fā)展。但是,近些年的社會調查顯示,社會流動并沒有隨著經濟活力增強而相應增強,相反,某些社會階層的流動系數反而在減小。特別是在社會精英進入黨政機關的流動中,表現得最為明顯。因為,機關單位具有非常強大的保障,以及很多附加福利,吸引了眾多社會精英都想側身其中。君不見,曾經被稱為“中國第一考”的桂冠,已經從高考轉移給了公務員考試。
在這些被稱為附加福利的誘惑中,就有公費醫(yī)療這一非常重要的選項。生、老、病、死四項中,生和死不是任何人都不能把握的,而老和病是聯系在一起、且在具有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對能把握的。但是,這項支出是絕大多數人都不能承受的。而公費醫(yī)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供這個條件。因此,消除公費醫(yī)療,將會促使這個社會中的更多精英,流動到其他社會階層,而不是都盯著黨政機關或事業(yè)單位。這將會使社會精英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相對平均,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活力。
再次,公費醫(yī)療改革意味著公民身份意義上對公共資源占有的平等與公平。社會分工不同,并不表示一個人的公民身份有所改變,更不表示一個人可以占用的公共資源就應該比別人多。公費醫(yī)療之所以被成為公費醫(yī)療,是因為它是用公共資源來買單。與公費醫(yī)療相對應的,是由個人負擔更多費用的醫(yī)療。這本身就表明在整個社會中,存在不平等和不公平,有違“醫(yī)療資源均等化”。消除公費醫(yī)療,響應了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精神,并貫徹了當前醫(yī)療體制和醫(yī)療保障追求目標,即“公平”。
但需要指出的是,在以上行文中雖然指出了公費醫(yī)療改革的社會價值,闡釋了公費醫(yī)療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。可是,這不意味著不照顧歷史。就像有些專家所提出的關于退休人員的相關保障問題需要顧及。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,增量改革的方式將會使改革進程更為順利一些,雖然整個社會將要付出一些代價,但對于中國社會的轉型來講,帶來的好處更為明顯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即使改革過程不太完美,改革結果不太盡如人意,只要改革在堅定推行,就有符合民意和歷史趨勢的可能結果。這也是公費醫(yī)療改革的社會價值之所在,即讓各個階層看到社會進步的速度與方 |